新闻网讯(通讯员 孟大阔)8月20日至21日,党委副书记钟辉率领艺术设计学院班子成员、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及辅导员,分赴武汉澳华装饰、优设造视、两点十分、红杉树装饰等多家校友企业开展走访交流。
走访过程中,不同届次、不同专业的校友结合自身职业经历,分享了职业成长与专业学习的深度关联,生动展现了学院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广告艺术设计专业2009级校友王婷婷聚焦文旅产业新赛道,深有感触地说:“湖北文旅产业爆发式增长的这三年,母校的‘包装设计+地域文化’课程派上了大用场。我们团队为武当山、神农架做的文创视觉方案,多次斩获省级奖项,这离不开在校期间打下的扎实基础。”

“湖北家装行业这五年向‘互联网+家装’转型,多亏在校时参与的‘互联网+实地量房’创新创业大赛实训。”2014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红杉树装饰主管谢毅接过话头,正是当年对互联网平台与空间设计融合的早期认知,为他如今主导“抖店云家装”系列项目埋下了伏笔,让他在行业转型中抢占了先机。

2021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友陈健刚,已是澳华装饰业务骨干。他将成绩归功于两重校园积累:一是专业扎实的功底,助力他在家装设计与应用中精准把控客户需求;二是学生干部经历打磨的沟通能力,能高效对接多方。他坦言,“技术解痛点+高效促落地”思维,让他在澳华装饰设计中转化价值,领跑行业。

“当年在学校练的分镜绘制、角色建模基本功,现在仍是团队新人的‘必修课’。”应届毕业于动漫设计专业的两点十分分镜师吴宇智感慨道,母校“重基础、强实践”的培养理念,让他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行业环境中仍能站稳脚跟,快速适应工作节奏。

同为动漫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崔创,不仅是首位成功签约两点十分的校友,更在短时间内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渲染合成师。如今,他还多了一个温暖的身份——2023级姚荣、麦合丽娅·穆太力普等大三同学的企业导师,用自己的成长经验为学弟学妹们引路。而在两点十分,像这样“青蓝结对”的校友传承故事,还有整整10个,每一份帮带都藏着专业成长的密码,也续写着校友间的温暖羁绊。
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阮锋现场聘请校友们担任学弟学妹们的职业规划企业导师,他在听完校友们的分享后深有感触地说:“从10年行业深耕者到刚入职的应届生,从动漫设计到产品设计,校友们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一个核心道理——艺术设计的生命力,在于扎根地域、服务产业。学院将持续提高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水平,着力培育‘扎根本土、通晓行业、善创实干’的艺术设计人才。”
走访中,企业负责人结合行业趋势与岗位需求,为学院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字里行间体现出对本土人才的迫切需求。
“AI能勾勒出精致场景,却描摹不出湖北方言里那股子鲜活的烟火气。”两点十分副总经理韩强的这句话,精准点透了动漫创作的深层逻辑——技术可以成为锋利的画笔,但若想让作品真正走进人心,终究要靠人的温度焐热文化的根脉。而这份对“人”的重视,正化作企业人才培养的鲜活实践。
艺术设计学院和两点十分深耕的现代学徒制,为动漫设计专业学子架起了从课堂到职场的成长阶梯。2022级5名毕业生已在岗位上各展锋芒:渲染合成师崔创用光影编织画面灵魂,二维动画师郑圳凯以线条勾勒故事肌理,分镜师吴宇智在镜头语言中尽显巧思……与此同时,2023级麦合丽娅·穆太力普等5名同学也以校友为榜样,通过严格面试加入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在渲染、动画、解算等岗位上潜心求索,近10人的“青蓝结对”织就了代际传承的温暖网络。正如校友崔创所言:“AIGC时代,动漫设计要在‘技术+艺术’上双向深耕,培养‘有文化内核的技术操作者’,这既是两点十分的用人标尺,更是湖北动漫产业突围的关键密码,唯有如此,才能让作品带着烟火气抵达更远的地方。”
红杉树装饰主管谢毅则聚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标准,提出:“我们需要‘会画图纸、懂施工规范、通湖北气候特点’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武汉老旧小区墙体防潮设计,这种地域特色需求,正是本土院校培养的优势所在,也能让毕业生更快适应本地工作。”

针对企业提出的需求,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尚洁回应道:“湖北是艺术设计的‘富矿’——有深厚的楚文化底蕴,有蓬勃的数字经济动能,更有企业和校友搭建的实践平台。学院将结合企业需求,重点推进‘艺术设计+交通’方向,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让人才培养更精准地服务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为行业输送更多兼具专业技能与本土情怀的优秀人才。”
党委副书记钟辉强调,这次走访为新学期工作拉开序幕,它不是告一段落的标志,而是续写新篇的起点。对校友而言,要当好母校与产业的联结纽带,助力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对企业来说,要热情与学院对接,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沃土,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走访结束后,学院已按时间节点制定清单:9月初将发布岗位详情,组织“校友一对一辅导”,帮助应届生针对性准备;9月中旬联合企业开展“岗位宣讲会”,同步启动面试;年底前推动首批入职学生与校友“师徒结对”。从短期岗位落地到长期合作规划,每一步都紧扣“服务湖北”的坐标,让产教融合的果实既“结得实”,更“扎得深”。